![]() 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专利摘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系统,包括可穿戴设备和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包括环状穿戴部和第一线圈,环状穿戴部包括外环面,第一线圈收容于环状穿戴部的内部,第一线圈的铺设面沿环状穿戴部的周向排布。电子设备包括第二线圈。外环面部分抵接电子设备时,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相对设置,且两者通电时产生的磁感线方向相同。本申请实施例所示可穿戴系统中,可在使用电子设备的同时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有助于提高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公开号:CN214337578U 申请号:CN202022485052.6U 申请日:2020-10-31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周国统;严斌;王举友;王彦欣;尹帮实 申请人:Honor Device Co Ltd; IPC主号:H02J7-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n0002] 传统的可穿戴设备通常采用有线的方式进行充电,用户需要随身携带充电器,一旦忘记携带充电器,可穿戴设备就会因没电或电量低而无法正常使用。 [n0003]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无需使用充电器即可对可穿戴设备充电,有助于提高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n0004]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穿戴系统,包括可穿戴设备和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包括环状穿戴部和第一线圈,环状穿戴部包括外环面,第一线圈收容于环状穿戴部的内部,第一线圈的铺设面沿环状穿戴部的周向排布。电子设备包括第二线圈。 [n0005] 外环面部分抵接电子设备时,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相对设置,且两者通电时产生的磁感线方向相同。 [n0006] 用户在佩戴使用可穿戴设备时,不需要将可穿戴设备取下,可直接将外环面部分抵接电子设备,使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对设置。第二线圈在通电时可产生交变磁场,第一线圈可感应到第二线圈的交变磁场产生感应电流,以实现对可穿戴设备的充电,提高了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n0007] 其中,环状穿戴部是指,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时,穿戴部呈环状。换言之,用户未佩戴可穿戴设备时,穿戴部可以呈环状,也可以展开呈板状。 [n0008] 其中,第一线圈的铺设面是指,第一线圈的安装面。 [n0009]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的缠绕中心穿过外环面,以使第一线圈可感应穿过第一线圈的铺设面的磁感线,用户佩戴使用可穿戴设备时,无需取下可穿戴设备即可实现充电,提高了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有助于提高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n0010] 一种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包括后盖,第二线圈安装于后盖的内侧,第二线圈的缠绕中心垂直于后盖,以向外辐射穿过后盖的磁感线。 [n0011] 一种实施方式中,外环面部分抵接电子设备时,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相对设置,第一线圈的缠绕中心和第二线圈的缠绕中心平行或重合,以使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能产生电磁感应。 [n0012]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环状穿戴部和第一线圈,第一线圈收容于环状穿戴部的内部,第一线圈的铺设面沿环状穿戴部的周向排布,第一线圈用以感应穿过第一线圈的铺设面的磁感线,以形成感应电流,无需使用充电器即可实现对可穿戴设备的充电,有助于提高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n0013] 一种实施方式中,环状穿戴部包括外环面,第一线圈的缠绕中心穿过外环面,以使第一线圈可感应穿过第一线圈的铺设面的磁感线。 [n0014] 用户在佩戴使用可穿戴设备时,无需取下可穿戴设备,可直接将环状穿戴部的外环面部分抵接外部供电设备,使得第一线圈与外部供电设备的供电线圈正对,第一线圈即可感应穿过第一线圈的铺设面的磁感线,实现对可穿戴设备的充电,提高了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n0015] 一种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电源和隔磁片,电源和隔磁片收容于环状穿戴部的内部,电源与第一线圈电连接,且位于隔磁片的内侧,第一线圈位于隔磁片的外侧。 [n0016] 由于传统的电源一般采用金属外壳,电源的金属外壳接收到第一线圈产生的电磁波会产生涡流,进而产生与第一线圈的电磁波方向相反的电磁波,削弱第一线圈的电磁波,导致第一线圈的感应电流减少,充电效应较低。 [n0017] 隔磁片可隔离第一线圈和金属的金属外壳,隔离电源的金属外壳对第一线圈的磁场的衰减干扰,防止能量浪费,有助于提高第一线圈的充电效率。 [n0018]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的铺设面为隔磁片的外表面,即隔离片支撑和固定第一线圈。第一线圈由导线沿隔磁片的外表面的边缘缠绕而成,以在环状穿戴部的内部形成较大的线圈,有助于形成较大的磁感应回路,使得通过第一线圈的磁束量很大以获得较大的磁通量,产生较大的感应电流,有助于提高对可穿戴设备的充电效率。 [n0019] 一种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还包括辅助电路板,辅助电路板与第一线圈电连接,隔磁片安装于辅助电路板的内表面,第一线圈的铺设面为辅助电路板的外表面。即辅助电路板支撑和固定第一线圈,辅助电路板第一线圈由导线沿辅助电路板的外表面的边缘缠绕而成,以在环状穿戴部的内部形成较大的线圈,有助于形成较大的磁感应回路,使得通过第一线圈的磁束量很大以获得较大的磁通量,产生较大的感应电流,有助于提高对可穿戴设备的充电效率。 [n0020]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在辅助电路板的内表面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隔磁片在辅助电路板的内表面的投影内。即,隔磁片在辅助电路板的内表面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第一线圈在辅助电路板的内表面的投影,以保证隔离片起到隔离第一线圈和电源的金属外壳的作用。 [n0021] 一种实施方式中,环状穿戴部包括充电部分,充电部分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第一线圈用以通过充电部分感应磁感线。 [n0022] 需要了解的是,由于第一线圈是依靠交变电磁场感应的原理来传输能量的,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充电部分有效保障了第一线圈能感应到磁场线,实现对可穿戴设备的充电。 [n0023] 一种实施方式中,外环面设有佩戴标识,以标识环状穿戴部10的佩戴位置。第一线圈在外环面上的投影覆盖佩戴标识,或者,第一线圈在外环面上的投影与佩戴标识相背设置。即,可依据佩戴标识判断第一线圈的位置,用户在佩戴可穿戴设备时,可自由选择第一线圈的摆放位置,便于利用第一线圈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 [n0024] 一种实施方式中,环状穿戴部包括彼此固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合形成收容腔,收容腔收容第一线圈。 [n0025] 一种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电路板和功能器件,电路板与第一线圈电连接,功能器件安装于电路板,且与电路板电连接,以实现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多样性。 [n0026] 其中,电路板与电源电连接,第一线圈通过电路板与电源电连接。 [n0027] 一种实施方式中,功能器件安装于电路板的内表面。 [n0028] 用户在佩戴使用可穿戴设备时,电路板可缓冲功能器件受到的外力,即电路板可起到保护功能器件的作用。 [n0029] 一种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为戒指。 [n003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戒指的尺寸较小,使得环状穿戴部的内部用于放置电源的空间很小,因此电源的容量很小。用户在使用可穿戴设备时,需要一天中多次对电源进行充电,给可穿戴设备的使用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本实施方式所示可穿戴设备无需取下即可进行充电,克服了这一障碍,提高了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的体验。 [n003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n0032]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n0033] 图2是图1所示可穿戴系统中可穿戴设备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n0034] 图3是图1所示可穿戴系统中可穿戴设备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n0035] 图4是图1所示可穿戴系统中可穿戴设备沿I-I方向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n0036] 图5是图1所示可穿戴系统中可穿戴设备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n0037] 图6是图1所示可穿戴系统中可穿戴设备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n0038] 图7是图1所示可穿戴系统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n0039] 图8是图7所示可穿戴系统沿II-II方向剖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n0040]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n0041]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系统1000的结构示意图,图 2是图1所示可穿戴系统1000中可穿戴设备100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n0042] 可穿戴系统1000包括可穿戴设备100和电子设备200。可穿戴设备100与电子设备200 之间可通信连接。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与电子设备200之间通过无线的方式建立通信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与电子设备200之间还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建立通信连接。 [n0043] 可穿戴设备100可以为手表、智能手表、手环、智能手环、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 AR)眼镜、AR头盔、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眼镜、VR头盔、电子健康检测设备、皮带、腰带、手链、脚链、项链或戒指等穿戴式的电子产品或装饰品。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100以戒指为例进行阐述。 [n0044] 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为智能戒指,可以通过各种内嵌的功能器件实现多种功能。可穿戴设备100可包括环状穿戴部10、电源20、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 和生理传感器60。环状穿戴部10为指环,且呈环状。环状穿戴部10包括相对设置的内环面 101和外环面102。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0时,环状穿戴部10的内环面101贴合于用户的手指的皮肤,外环面102作为可穿戴设备100的外观面相对于用户的手指露出。其中,环状穿戴部10呈环状是指,用户穿戴可穿戴设备100时,环状穿戴部10呈环状。换言之,可穿戴设备100未穿戴于用户身上时,环状穿戴部10也可以呈环状,也可以展开呈板状。应当理解的是,环状穿戴部10的形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圆环状,环状穿戴部10也可呈方环状或其他异形环状。 [n0045]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可穿戴设备100时所采用的“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仅是以可穿戴设备100佩戴在用户手指上的状态为参照进行的描述,以靠近用户手指的一侧为“内”,以远离用户手指的一侧为“外”,其并不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n0046] 电源20、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均收容于环状穿戴部10的内部。即,电源20、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 均位于环状穿戴部10的内环面101和外环面102之间,以保证可穿戴设备100的外观完整性,提高可穿戴设备100的外观精美度。电源20与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电连接,用于为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 提供电能。其中,电源20可以为锂电池或其他储能器件。 [n0047] 无线收发器40与处理器30电连接,用于接收电子设备200发送的信号,和/或,向电子设备200发送信号。即,可穿戴设备100通过无线收发器40与电子设备200建立通讯连接。其中,无线收发器40为蓝牙模组、WIFI模块或其他无线通讯模块,只要能与电子设备200 进行通讯即可。应当理解的是,电子设备200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tant,PDA)、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 或智能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00以手机为例进行阐述。 [n0048]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 B这三种情况,后文的“和/或”可做相同理解。 [n0049] 惯性传感器50与处理器30电连接,用于检测佩戴有可穿戴设备100的手指动作(比如弯曲或晃动手指等),将检测到的手指动作转换成手指运动信号,并将检测到的手指运动信号发送给处理器30。其中,惯性传感器50可包括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或三轴角速度传感器、和/或三轴磁力传感器、或其他类别的惯性传感器50,只要能检测佩戴有可穿戴设备100的手指的动作即可。此时,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手指运动状态的变化,三轴角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手指运动姿态的变化,三轴磁力传感器用于手指的指向及其变化。结合手指运动状态和运动姿势的变化,即可对手指动作进行识别,还可以对手指的书写内容进行识别。可以理解的是,结合手指动作时手指的指向可以在可穿戴设备100同时与多个电子设备连接时,对手指所要控制的电子设备进行区分和选择。 [n0050] 处理器30用于接收惯性传感器50发送的手指运动信号,并依据手指运动信号进行手指动作识别,并依据识别出来的手指动作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将控制指令通过无线收发器40 发送到电子设备200,以控制电子设备200处理业务。比如,控制电子设备200开机或关机,或者,控制电子设备200执行媒体、通话等音频业务,或者,控制电子设备200处理其他的一些数据业务。其中,音频业务可以包括为用户播放音乐、录音、视频文件中的声音、游戏中的背景音乐、来电提示音等媒体业务。 [n0051] 生理传感器60可相对于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露出,且与处理器30电连接,用于实施监测可穿戴设备100的佩戴者的心率、脉搏、血压和血氧等生理指标信息,并通过无线收发器40发送至电子设备200,电子设备200的应用程序将相关的生理指标信息可通过网络保存在云端,方便用户通过联网的各种智能终端进行数据访问。 [n0052] 可以理解的是,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均为可穿戴设备100的功能器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显示屏或近场通信(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芯片等其他功能器件。此时,显示屏与处理器30电连接,用于进行信息显示。比如,显示日期、时间或天气等信息,和/或,佩戴者的心率、脉搏、血压和血氧等生理指标信息,以便于用户观察或查询信息。NFC芯片与处理器30电连接,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0的支付功能。例如,NFC芯片可以虚拟佩戴者的交通卡或银行卡等,以便佩戴者在乘坐交通工作或者购物消费时,通过NFC芯片与外部的NFC终端实现交易结算,使得佩戴者无需携带交通卡或银行卡,提高佩戴者的使用体现。 [n0053]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图1所示可穿戴系统1000中可穿戴设备10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可穿戴系统中可穿戴设备100沿I-I方向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沿“I-I方向剖开”是指沿I-I线所在的平面剖开,后文的相关描述可做相同理解。 [n0054] 环状穿戴部10具有中心轴O-O。其中,环状穿戴部10的中心轴O-O是指环状穿戴部10 关于中心轴O-O中心对称。具体的,环状穿戴部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彼此固接,且围合形成收容腔110,收容腔110用以收容电源20、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可通过粘接的方式彼此固接。 [n0055] 第一壳体11包括彼此固接的主体部分111和固定部分112。主体部分111和固定部分112 均呈圆环状。具体的,固定部分112固接于主体部分111的一端,且自主体部分111的内表面向外表面的方向延伸。其中,主体部分111的内表面即为环状穿戴部10的内环面101。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1为由主体部分111和固定部分112一体成型的结构件。 [n0056] 第二壳体12包括彼此固接的主体部分121和固定部分122。主体部分121和固定部分122 均呈圆环状。具体的,第二壳体12的主体部分121与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分111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二壳体12的主体部分121的一端固接第一壳体11的固定部分112。第二壳体12 的固定部分122固接于主体部分121的另一端,且与第一壳体11的固定部分112平行且间隔设置。此时,第二壳体12的固定部分122自主体部分121的内表面朝背离外表面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二壳体12的主体部分121的外表面即为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示例性的,第二壳体12为由主体部分121和固定部分122一体成型的结构件。 [n0057] 此外,第二壳体12的固定部分122朝向第一壳体11的固定部分112的表面局部凸出形成延伸部123。具体的,延伸部123位于第二壳体12的固定部分122远离主体部分121的一端。延伸部123设有固定槽124,固定槽124的开口位于延伸部123背离固定部分121的表面。此时,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分111背离固定部分112的一端固接于固定槽124的槽壁。 [n0058] 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电路板70、隔磁片80和第一线圈90。电路板70、隔磁片80和第一线圈90均收容于环状穿戴部10的内部。即,电路板70、隔磁片80和第一线圈90均收容于收容腔110。电路板70承载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即,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可均集成于电路板70。 [n0059] 电路板70包括相背设置的内表面701和外表面702。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均安装于电路板70的内表面701。在可穿戴设备100的使用过程中,电路板70可缓冲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受到的外力,即电路板70可保护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防止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在外力作用下被损坏,延长可穿戴设备100的使用寿命。 [n0060] 此外,电路板70为折线型板体,且与环状穿戴部10的形状相适配。示例性的,电路板 70为软硬结合板,以保证其不仅具有一定的柔性可弯折成折线型,与环状穿戴部10的形状相适配,还具有一定的刚性可支撑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等功能器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70也可以为弧形板体或其他异形板体。 [n0061] 本实施例中,电路板70固接于第二壳体12的主体部分121的内表面。示例性的,电路板70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接于第二壳体12的内表面。此时,可穿戴设备100还可包括粘接层70a,粘接层70a连接于电路板70的外表面702和第二壳体12的主体部分122的内表面之间。 [n0062]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也可安装于电路板70的外表面702。此时,电路板70可固接于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分111的外表面。其中,粘结层70a连接于电路板70的内表面701和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分111的外表面之间。 [n0063] 本实施例中,隔磁片80为弧形板体,且与环状穿戴部10形状相适配。具体的,隔磁片 80与电路板70固定连接,且与电路板70围合呈近似于圆环状板体。此时,圆环状板体与环状穿戴部10的形状相适配。其中,隔磁片80包括外表面801。隔磁片80的外表面801沿环状穿戴部10的周向排布。即,隔磁片80的外表面801环绕环状穿戴部10的中心轴O-O设置。示例性的,隔磁片80的外表面801为圆弧面,隔磁片80的外表面801的中心轴与环状穿戴部10的中心轴O-O重合。 [n0064] 电源20位于隔磁片80的内侧,且与电路板70电连接,以通过电路板70与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电连接,以为处理器30、无线收发器40、惯性传感器50和生理传感器60供电。示例性的,电源20可通过连接电路板20a与电路板 7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电源20呈弧形板状,且与隔磁片80的形状相适配。在可穿戴设备 100的使用过程中,隔磁片80可以缓冲电源20受到的外力,即隔磁片80可保护电源20,防止电源20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损坏,有助于延长可穿戴设备100的使用寿命。 [n0065] 其中,电源20固接于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分111的外表面。示例性的,电源20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接于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分111的外表面。此时,可穿戴设备100还可包括粘接层20b,粘接层20b连接于电源20的内表面和第一壳体11的主体部分111的外表面之间。 [n0066]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可穿戴设备100的大部分功能器件都承载于电路板70,即大部分功能器件都与电路板70位于可穿戴设备100的同一侧,电源20与隔磁片80位于可穿戴设备 100的另一侧,可以保证可穿戴设备100整体的重力平衡,提高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0时的舒适度。 [n0067] 第一线圈90位于隔磁片80的外侧,且与电源2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90具有正向充电模式。在正向充电模式下,第一线圈90用以感应穿过第一线圈90的铺设面的磁感线,以形成感应电流。电源20用以接收第一线圈90的感应电流,以实现充电。其中,第一线圈90的铺设面沿环状穿戴部10的周向排布,即,第一线圈90的铺设面环绕穿戴设备 10的中心轴O-O设置。应当理解的是,第一线圈90的铺设面是指第一线圈90的安装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圈90还可以具有反向充电模式。在反向充电模式下,第一线圈 90在电源20提供的交流电下产生交变磁场,即向外辐射交替变化的磁场线,以为外部设备充电。 [n0068] 请一并参阅图5,图5是图1所示可穿戴系统1000中可穿戴设备100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n0069] 本实施方式中,隔磁片80的外表面801为第一线圈90的铺设面。具体的,第一线圈90 安装于隔磁片80的外表面801,且与电路板70电连接,以通过电路板70实现与电源20电连接。换言之,第一线圈90位于隔磁片80的外侧,以便于与外部的无线供电设备发生电磁感应,接收供电设备的能量并将能量输出,以使电源20接收并存储第一线圈90输出的能量,即实现对电源20的充电,提高可穿戴设备100的续航能力。此时,第一线圈90与隔磁片80 形成可穿戴设备100的无线充电模组,无线充电模组可固接于电源20的外表面或第二壳体 12的主体部分121(如图4所示)的内表面。示例性的,无线充电模组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接于电源20的外表面或第二壳体12的主体部分121的内表面。 [n0070] 此外,电路板70可设有电源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连接于电源20与第一线圈90之间,以实现第一线圈90与电源20之间的电连接。示例性的,电源管理模块可包括充电电路、压降调节电路、保护电路电量测量电路等。充电电路与第一线圈90电连接,可以通过第一线圈 90接收外界供电装置的电信号输入。压降调节电路与充电电路和电源20电连接,可以将充电电路输入的电信号变压后输出给电源20以完成对电源20充电,还可以将电源20输出的电信号变压后输出至可穿戴设备100的其他功能器件,为可穿戴设备100的其他功能器件供电。保护电路可以用于防止电源20过充、过放、短路或过流等。另外,电池管理模块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源20的容量,电源20的循环次数,电源20的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充电接口,充电接口通过电路板70与电源20电连接,以实现对电源20的充电。 [n007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传统的电源一般采用金属外壳,隔磁片80不仅可以支撑和预固定第一线圈90,还可以隔绝第一线圈90与电源20的金属外壳,避免电源20的金属外壳接收到第一线圈90产生的电磁信号产生涡流,而产生与第一线圈90的电磁波方向相反的电磁信号。由于电源20的金属外壳产生的电磁信号会削弱第一线圈90的电磁波,导致第一线圈90的感应电流减少,降低充电效应,因此隔磁片80可以减少电源20的金属外壳对第一线圈90的磁场的衰减干扰,起到隔离金属的作用,防止能量浪费,有助于提高第一线圈90的充电效率。 [n0072]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90的缠绕中心C-C穿过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具体的,第一线圈90由导线沿隔磁片80的外表面801的边缘绕制而成。其中,第一线圈90的缠绕中心C-C是指导线的绕制中心,即导线环绕缠绕中心C-C一层或多层缠绕以形成第一线圈90。 [n0073] 示例性的,第一线圈90有三层,由一根导线的一端在隔磁片80的外表面801绕制而成。其中,第一线圈90由一根导线的一端沿隔磁片80的外表面801的边缘绕制而成,以在环状穿戴部10的内部形成较大的线圈,有助于形成较大的磁感应回路,使得通过第一线圈90的磁束量很大以获得较大的磁通量,产生较大的感应电流,有助于提高对电源20的充电效率。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圈90也可以有1层、2层、3层、4层或6层以上,即第一线圈90可以有1层或多层。 [n0074] 请参阅图6,图6是图1所示可穿戴系统100中可穿戴设备10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n0075] 本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辅助电路板120,辅助电路板120与电源20(如图3所示)电连接。具体的,辅助电路板120与电路板70(如图3所示)电连接,以通过电路板70与电源20电连接。其中,辅助电路板120呈弧形板状。辅助电路板120包括相背设置的外表面120a和内表面120b。辅助电路板120的外表面120a沿背离环状穿戴部10的周向排布。即,辅助电路板120的外表面120a环绕环状穿戴部10的中心轴O-O(如图3所示) 设置。示例性的,辅助电路板120的外表面120a为圆弧面,辅助电路板120的外表面120a 的中心轴与穿戴部件10的中心轴O-O重合。 [n0076] 具体的,隔磁片80安装于辅助电路板120的内表面120b,第一线圈90安装于辅助电路板120的外表面120a,且与辅助电路板120电连接,以通过辅助电路板120和电路板70与电源20电连接。其中,第一线圈90的铺设面为辅助电路板120的外表面120a,第一线圈90 由导线沿辅助电路板120的外表面120a的边缘缠绕而成。此时,隔离片80、第一线圈90和辅助电路板形成可穿戴设备100的无线充电模组。 [n0077] 此外,隔离片80在辅助电路板120的内表面120b上的投影覆盖第一线圈90在辅助电路板120的内表面120b上的投影,即第一线圈90在辅助电路板120的内表面120b上的投影位于隔离片80在辅助电路板120的内表面120b上的投影,以减少电源20的金属外壳对第一线圈90的磁场的衰减干扰,起到隔离金属的作用,防止能量浪费,提高充电效率。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90在辅助电路板120的内表面120b上的投影也可以部分位于隔离片 80在辅助电路板120的内表面120b上的投影,即第一线圈90在辅助电路板120的内表面120b 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隔离片80在辅助电路板120的内表面120b上的投影即可。 [n0078] 请参阅图7和图8,图7是图1所示可穿戴系统1000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 8是图7所示可穿戴系统1000沿II-II方向剖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所示状态下,用户佩戴有可穿戴设备100且手持电子设备200。 [n0079] 电子设备200包括壳体210、电源220和第二线圈230,电源220和第二线圈230均安装于壳体210的内部。其中,壳体210包括中框211和后盖212,中框211固接于后盖212。此时,电源220和第二线圈239均安装于后盖212靠近中框211的一侧,即电源220和第二线圈230均安装于后盖212的内侧。 [n0080] 第二线圈230与电源220电连接。具体的,第二线圈230位于电子设备200的中部。第二线圈230的缠绕中心C’-C’垂直于后盖212。其中,第二线圈230具有反向充电模式。在反向充电模式下,第二线圈230连接电源220,在电源220提供的交流电下,第二线圈230中有交变电流通过,第二线圈230会产生交变磁场,即向外辐射交替变化的磁场线。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线圈230还可以具有正向充电模式。在正向充电模式下,第二线圈230与外界无线供电设备发生的电磁感应,为电源220充电,以提高电子设备200的续航能力。 [n0081] 如图7和图8所示,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部分抵接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100的第一线圈90与电子设备200的第二线圈230相对设置,且两者通电时产生的磁感线方向相同。其中,第一线圈90的缠绕中心C-C与第二线圈230的缠绕中心C’-C’重合。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圈90的缠绕中心C-C与第二线圈230的缠绕中心C’-C’也可以平行设置。 [n0082] 当用户的手带着可穿戴设备100且握持电子设备200的过程中,当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部分抵持电子设备200,第一线圈90与第二线圈230相对设置时,电子设备200的第二线圈230可在电源220提供的交流电下产生交变磁场,可穿戴设备100的第一线圈90会感应到电子设备200的第二线圈230,以与电子设备200的第二线圈230耦合,实现电子设备200通过第二线圈230向可穿戴设备100供电。换言之,用户在佩戴可穿戴设备100时,无需将可穿戴设备100摘下,直接将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部分抵接电子设备200,使第一线圈90与第二线圈230相对设置,即可在使用电子设备200的同时实现对可穿戴设备100 的充电,简化了可穿戴设备100的充电方式,提高可穿戴设备100的续航时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n0083]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线圈90会在第二线圈230的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感应电流。由于感应电流为交流电,第一线圈90也会产生交变磁场,即向外辐射交替变化的磁场线M1。此时,第一线圈90的磁感线方向M1与第二线圈230产生的磁感线方向M2相同。其中,第一线圈90通电时的磁感线方向M1穿过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 [n0084]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戒指的尺寸较小,使得环状穿戴部10内部用于放置电源20的空间很小,因此电源20的容量很小。用户在使用可穿戴设备100时,需要一天中多次对电源20 进行充电,给可穿戴设备100的使用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本实施例所示可穿戴设备100可在使用电子设备20的同时进行充电,克服了这一障碍,提高了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100的体验。 [n0085]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当用户的手带着可穿戴设备100且握持电子设备200的过程中,当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部分抵持电子设备200,第一线圈90与第二线圈230相对设置时,可穿戴设备100的第一线圈90可在电源20提供的交流电下产生交变磁场,电子设备200的第二线圈230会感应到可穿戴设备100的第一线圈90,以与可穿戴设备100的第一线圈90耦合,实现可穿戴设备100通过第一线圈90向电子设备200供电。 [n0086] 如图8所示,环状穿戴部10包括与第一线圈90相对设置的充电部分13。充电部分13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第一线圈90通过充电部分13感应磁感线,即第一线圈90通过充电部分13接收外部供电设备发射的能量,也即第一线圈90通过充电部分13感应第二线圈230的交变磁场产生感应电流。需要了解的是,第一线圈90和第二线圈230之间是依靠交变电磁场感应的原理来传输能量的,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充电部分13有效保障了第一线圈90和第二线圈230之间的能量传递,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0的电源20的充电。其中,非金属材料可以为塑料、聚合物和/或诸如玉石或其他矿石等不影响电磁感应的材料。 [n0087]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整个环状穿戴部10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即整个环状穿戴部10也可以为充电部分13。此时,用户可以随意佩戴可穿戴设备100,在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抵接电子设备200时,第一线圈90均可以通过环状穿戴部10感应磁感线,实现对可穿戴设备100的充电。 [n0088] 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包括充电部分13。具体的,充电部分13为环状穿戴部10的第二壳体12中与第一线圈90正对的部分,也即第一线圈90在环状穿戴部10的第二壳体12上的投影正好覆盖充电部分13,以使第一线圈90朝向充电部分13表面的每个位置都可以感应到第二线圈230的交变磁场而产生感应电流。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壳体12除充电部分13以外的部分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即第二壳体12至少部分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 [n0089]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充电部分13也可以不为第二壳体12与第一线圈90正对的部分,而为第二壳体12中与第一线圈90部分正对的部分,或者第二壳体12即为充电部分13,本申请对充电部分13在环状穿戴部10上的位置不作具体限制。 [n0090] 此外,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设有佩戴标识103,以标识环状穿戴部10的佩戴位置。本实施例中,佩戴标识103与第一线圈90在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上的投影相背设置,即佩戴标识103位于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远离第一线圈90的区域。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0时,佩戴标识103朝向外侧,即佩戴标识103位于靠近手背的一侧。此时第一线圈90位于靠近掌心的一侧,用户手部握持电子设备200时,第一线圈90可以正好与电子设备200的第二线圈230相对设置,以感应第二线圈230的交变磁场而产生电流,实现对电源20的充电。其中,佩戴标识103可以为设于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的标识图案(如五角星或爱心)、凸起、凹陷、微刻线、粗糙表面或抛光面等具有标识作用的结构,以在起到标识作用的同时,提高可穿戴设备100的外观精美度,有利于实现可穿戴设备100的个性化设计。应当理解的是,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还可以设有装饰性图案或者花纹,以提高可穿戴设备100的外观精美度。 [n0091]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圈90在环状穿戴部10的外环面102的投影也可以覆盖佩戴标识103。此时,佩戴标识103可标识第一线圈90的位置。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100时,佩戴标识103朝向内侧,即佩戴标识103位于靠近手心的一侧,便于可穿戴设备100的第一线圈90与电子设备200的第二线圈230相对设置,以感应第二线圈230的交变磁场而产生电流,实现对电源20的充电。 [n0092]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Claims (16) [0001] 1.一种可穿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穿戴设备和电子设备; 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环状穿戴部和第一线圈,所述环状穿戴部包括外环面,所述第一线圈收容于所述环状穿戴部的内部,所述第一线圈的铺设面沿所述环状穿戴部的周向排布;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二线圈; 所述外环面部分抵接所述电子设备时,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相对设置,且两者通电时产生的磁感线方向相同。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缠绕中心穿过所述外环面。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后盖,所述第二线圈安装于所述后盖的内侧,所述第二线圈的缠绕中心垂直于所述后盖。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面部分抵接所述电子设备时,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线圈的缠绕中心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缠绕中心平行或重合。 [0005] 5.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穿戴部和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收容于所述环状穿戴部的内部,所述第一线圈的铺设面沿所述环状穿戴部的周向排布,所述第一线圈用以感应穿过所述第一线圈的铺设面的磁感线,以形成感应电流。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穿戴部包括外环面,所述第一线圈的缠绕中心穿过所述外环面。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电源和隔磁片,所述电源和所述隔磁片收容于所述环状穿戴部的内部,所述电源与所述第一线圈电连接,且位于所述隔磁片的内侧,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隔磁片的外侧。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的铺设面为所述隔磁片的外表面,所述第一线圈由导线沿所述隔磁片的外表面的边缘缠绕而成。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辅助电路板,所述辅助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线圈电连接,所述隔磁片安装于所述辅助电路板的内表面,所述第一线圈的铺设面为所述辅助电路板的外表面,所述第一线圈由导线沿所述辅助电路板的外表面的边缘缠绕而成。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在所述辅助电路板的内表面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隔磁片在所述辅助电路板的内表面的投影内。 [0011] 11.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穿戴部包括充电部分,所述充电部分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线圈用以通过所述充电部分感应磁感线。 [0012]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面设有佩戴标识,所述第一线圈在所述外环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佩戴标识,或者,所述第一线圈在所述外环面上的投影与所述佩戴标识相背设置。 [0013] 13.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穿戴部包括彼此固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腔收容所述第一线圈。 [0014] 14.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电路板和功能器件,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线圈电连接,所述功能器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0015]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器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内表面。 [0016]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为戒指。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05121417U|2016-03-30|可穿戴电子设备 CN105677013B|2018-10-19|虚拟实境系统以及虚拟实境系统的操作模式的控制方法 CN103970208B|2019-04-30|可穿戴式设备管理器 TWI595724B|2017-08-11|無線電力基座單元及用於以無線方式對相距特定距離之電子裝置充電之系統及方法 KR20160085828A|2016-07-18|접속된 장치로부터의 정보 수신, 개인 식별 및 데이터 저장/교환을 위한 led, 블루투스, rfid/nfc 기술을 이용한 착용형 전자 액세서리 US10084328B2|2018-09-25|Charging assembly of mobile terminal KR20170068282A|2017-06-19|무선 충전 액세서리 장치 CN105813804A|2016-07-27|无线电子设备和使用方法 CN106686566A|2017-05-17|腕表、穿戴装置、紧急求救方法以及快速拨话方法 US10101197B2|2018-10-16|Vibration coll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801154A|2018-03-13|移动装置提醒系统、管理系统以及对象管理方法 KR20170037050A|2017-04-04|와치타입 이동 단말기 및 무선충전장치 US20210018981A1|2021-01-21|Electronic Finger Devices With Charging and Storage Systems KR101521539B1|2015-05-27|이어폰 일체형 스마트 와치 CN214337578U|2021-10-01|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CN108027590A|2018-05-11|用于手表外壳的用户接口布置 JPWO2018105236A1|2019-10-24|電池パック US20200323489A1|2020-10-15|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biometric sensor and wireless charging module JPWO2016103736A1|2017-10-12|情報装置および情報システム US20150145670A1|2015-05-28|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20190083855A|2019-07-15|전자장치 및 이를 자성체로 활용하는 방법 EP3375206B1|2021-03-31|Damping spring KR20200133456A|2020-11-30|포스 센서를 포함하는 웨어러블 전자 장치 JP2021523813A|2021-09-09|ボディセンサ CN110226320A|2019-09-10|移动终端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485052.6U|CN214337578U|2020-10-31|2020-10-31|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CN202022485052.6U| CN214337578U|2020-10-31|2020-10-31|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